时间:2022-10-07 17:54:04 | 浏览:323
走长城,话长城。日前,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山西晚报社共同推出的长城精神提炼总结——“游山西·读历史”全媒体宣介活动走进忻州市宁武县、神池县,追寻山西长城的6个核心展示园之一——老牛湾—丫角山的延伸地带,走访长城,记录长城内外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
了不起的长城
宁武县地处山西中北部,是历史上著名的“宁武关”所在地。宁武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也是三晋母亲河——汾河的发源地。
宁武关是万里长城的一个重要关隘,地势险要,与雁门、偏头并称为山西“三关”。因其地处“三关”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地位。
10月15日,宣介团一行跟随宁武县文旅局局长闫鹏走近宁武长城,瑟瑟秋风中,宁武长城延伸向远方。当年,宁武关是“三关”中战事最频繁、厮杀最激烈的军事要地。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欲南下中原,必走此“三关”。偏头关因有黄河作为天然屏障,骑兵只有在冬季才可以踏冰而过;雁门关山势险峻,易守难攻,骑兵往往难以突破;宁武关所倚的恢河是季节性河流,一旦进入枯水期,恢河断流,骑兵便可挥鞭南下,直抵关口。自先秦起,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游牧民族觊觎中原丰饶的物产,经常选择宁武关作为突破口,导致这里战争频发,烽烟不断。
穿越历史长河而来的宁武长城
宁武,历史上以关口雄固、军事重镇、边塞文化著称。在古代的中国北方,是少数民族验狁、燕京戎、林胡、楼烦人的栖息地。历史上,随着汉胡民族疆域的变化,宁武长期处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化碰撞、冲突、战争、融合的焦点和过渡地带。
“从黄帝北逐、周伯伐戎、赵国新地、北齐门户、隋唐牧监、北宋边防到大明雄关,在宁武这块热土上,上演了无数次金戈铁马、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战争影像。而作为战争中最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六个朝代曾在宁武修筑长城,成为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民族之间纷争和融合的历程。”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忻州市长城学会副会长苏栓斌说起宁武长城滔滔不绝。
据历史文献记载、专家研究及文物考古调查考证,宁武境内有战国赵长城、北魏长城、东魏长城、北齐长城、隋长城、明长城等多个时期修筑的长城。
宁武境内的赵长城是战国时期赵国在其境北修筑的长城,史称赵肃侯西北界长城。赵长城称得上是万里长城的始祖,可谓第一堵“国墙”。1984年山西省文物局文物普查时认定,赵长城遗址现存于宁武管涔山之楼子山、林溪山、花塔岭等诸峰之上。
拓跋鲜卑族拓跋珪于公元386年灭掉后燕统一北方,建立北魏,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柔然,于泰常八年(423),沿阴山北麓走向,“筑长城于长川之南”(《魏书》),史称北魏阴山长城,以保卫国都平城。
《魏书·孝静纪》《北史·齐本纪》载:武定元年(543)秋八月,“齐献武王召夫五万于肆州北山筑城,西自马陵成,东至土磴,四十日罢。”史书中记述的这段长城,分布于宁武县、原平市境内6个乡镇,十分著名,史称“东魏肆州长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宁武境内的东魏长城上发现4处障城遗址,分别是东坝沟障城、三张庄后村障城、阎王鼻障城和尖山峁障城遗址。
“障城是在长城沿线用于屯兵、成守、巡逻、警戒和反击突袭之敌的城堡。东魏长城障城遗址的发现,说明东魏虽然立国时间不长,但在宁武管涔山地区,和西魏及北方的柔然、山胡等游牧民族战事频繁,修筑障城的目的就是供士卒随时预警和出击。障城规模不大,但是它开了隋、唐、宋、明长城沿线及重要军事关隘大量修筑庞大坚固关城和军堡的先河。”苏栓斌介绍道。
武定八年(550)八月,高欢之子高洋建立北齐王朝。据《北史》和《北齐书》记载,高洋在位间,曾多次修筑长城,以抵御黄河之西的西魏和北方胡人、突厥的侵袭,保卫首都晋阳。为确保晋阳安全,北齐天保三年(552)、六年、八年,三次在宁武境修筑长城。
公元581年隋朝继北周后,不断受到北方突厥等游牧民族的侵扰,隋文帝和隋炀帝数次修筑长城,其间一直没有间断。隋代的长城,“因古迹修筑”,即利用前代长城遗迹进行修缮加固,多用堆筑法,再加上到明代700多年间,宋辽金元在宁武一带战事频繁,自然原因和人为破坏严重,并且有的段落被后来的明长城覆压,所以,如今在宁武隋长城遗迹难寻。
明王朝建立后,为了防御蒙古鞑靼、瓦剌和女真等游牧民族南下,开始大规模修建长城。明长城大部分为黄土夯筑,砖石包砌。因自然倾颓和人为破坏,现长城砖石已存之甚少。
“在宁武历代长城遗址中,明长城保存最为完好。一方面建筑时代最晚,人为和自然损毁较轻,另一方面建筑技术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更为坚固结实。特别是在宁武段有新的发现,如大水口段建有万里长城上唯一的刁口。”苏栓斌说道。
宁武长城上代表性建筑
宁武长城是历代长城的缩影,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之组成部分。从古老的赵长城到雄伟的明长城,记录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大家庭纷争和融合的历史,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据介绍,宁武关城分新旧两座,旧关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当时叫子城。新关城在弘治十一年(1498)扩建。据明代《三关志》记载,关城的建造是先立关,然后建起城内官署、粮仓、军械库之类。
更早的时候,这一带被称为楼烦。楼烦是先秦时期当地的一个游牧部落。据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效仿的部分服装和装备即源于楼烦人。后来部落战败,往北披靡,徒留下楼烦之名。汉代设楼烦县,隋代置楼烦郡。
岁月流逝,朝代更迭,幸存下来的建筑无声诉说着久远的故事。“看宁武长城,一定要看看城中鼓楼,这是宁武关唯一保存完整的代表性建筑。”阳光明媚的午后,闫鹏带着宣介团成员来到县城中心的鼓楼。
鼓楼位于宁武县城人民大街,坐东朝西,为上下两层楼阁式。一层为砖石结构台基,高约十米,内设十字拱券穿心洞,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寓意威震四方。东西洞门额均嵌石匾,西刻“仪凤”,意为凤凰之仪态;东刻“含阳”,意为迎接早晨的太阳,门楣上有仿木砖雕斗拱和仿木垂花。二层为楼阁式木结构建筑,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四周围廊,三重檐歇山顶,二、三重檐下东西两面均悬匾,东书“楼烦重镇”“毓秀钟灵”;西书“奎光普照”“层霄耸翠”。据《宁武府志》及清代石碑记载,鼓楼曾在光绪年间重修,1986年大修,2007年又修葺彩绘。
“上悬匾额‘楼烦重镇’,楼烦就是指宁武这里。”闫鹏说道。此时,恰逢上学上班的时间,古老的鼓楼静静矗立,赶着去工作学习的大人小孩急匆匆穿过鼓楼,奔赴各自的战场。
离开县城,闫鹏带着大家来到郊外,抵达宁武长城阳方口段(石油公司院内)。穿过玉米地,迈过荆棘丛,踏过泥泞小径,来到了一段长城面前,墙体上有三座空心敌楼,其中两座保存较好。敌楼内设回廊,券有互通的五窑,南面券门,门额镶嵌精美的砖雕垂花门罩,其余三面各开三个箭窗。“这些敌楼建于明万历年间,五窑九洞式的建筑形制,在明长城上很少见到。”
科学保护宁武长城
宁武县目前保存下来的长城主要有两处:一处是明长城,位于县境北部,现存长城墙体共28段,总长39068.4米,关6座、城堡14座、敌台9座、马面138座、烽火台61座;另一处是东魏肆州长城,墙体总长度为53584米,分为34大段,有2座烽火台、8座关、1座堡。另外,与东魏肆州长城相连的宁武芦芽山马仑草原,还有一段北齐长城遗址。2019年10月,阳方口1、2段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闫鹏介绍,近年来,宁武县政府十分重视境内的长城保护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要求文物部门与长城沿线各乡镇相互配合,采取了一系列可行性措施,切实做好宁武的长城保护工作,把保护长城工作纳入政府重要工作议事议程。成立了宁武县长城保护协会,同时建立了“长城保护员”队伍,负责所在乡镇村长城(段)的日常巡查工作,制止破坏长城的人和事,及时向县文物部门反映长城出现的各种险情等。文物部门每年与长城沿线有关乡镇签订《长城保护责任书》,各乡镇按要求建立《长城保护巡查登记》台账,由各段长城保护员保管和记录,同时要求长城沿线各村互通信息,发现问题在第一时间内向文物部门汇报,文物部门对监督情况适时抽查。
宁武县政府重视长城保护宣传工作,除了利用各种会议场合进行宣传,还充分利用地方媒体宣传保护宁武长城的意义。2016年5月,宁武县文物部门进行了《跨越宁武县北齐长城遗址文物保护方案》起草认定及审核工作;2019年在中央科教频道《中国影像方志》第459集山西宁武篇中介绍了宁武长城;2019年《宁武长城》一书出版,一度引起轰动,为宣传保护宁武长城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宁武县政府先后二次共投资50万元,对“宁武关”标志性古建筑鼓楼进行了修缮。2018年,文物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精心施工,为地处宁武县城东北的宁武关明代长城设置长城保护标志碑15通。2020年,为东魏肆州长城、北齐长城设置长城保护标志碑10通。
他们眼中的长城
一次次走过之后 对长城的感情愈加深厚
人物简介
苏栓斌
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忻州市长城学会副会长、宁武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被评为“山西长城卫士”,编著有《宁武长城》一书。
自从1992年第一次登上宁武县东南的楼子山赵北长城之后,苏栓斌便沉迷其中,开始在宁武乃至全国走访长城遗址,开启了工作之余在长城方面的研究之路。
一段墙,一座楼。多年来,苏栓斌走遍了宁武境内所有的长城段和堡寨,“每当走在郊外长城脚下,我都会感觉到浑身血液沸腾。这是老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这是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见证。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去保护好、宣传好它。”在一次次地走过长城之后,苏栓斌内心对于长城的感情愈加深厚。
2019年2月,苏栓斌编著的文集《宁武长城》出版。这是首部研究宁武关长城的文献,全书共24万字,收录了340张图片。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作序并题写了书名。
“宁武的长城很重要,但还没有一本介绍宁武长城的书。”于是,苏栓斌收集了自己多年考察和研究宁武关长城的论文、考察报告、文学作品,还收集了一些山西著名长城专家对宁武长城的研究文章,汇聚成书。该书从长城调查、长城文化、长城印象、长城保护几个方面入手,力求多角度反映宁武长城的历史,探讨长城文化对当地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对长城带和边塞地区的影响。书中的长城调查文章,都是苏栓斌多年来徒步考察长城的成果,如《宁武历史上的长城与民族的融合》《袁家窑明代砖窑遗址》等。
“长城的修筑和征战,隔不断长城内外兄弟民族间的和洽融合相处和文化贸易往来。‘边人大半可胡话,胡骑年来亦汉装’,长城沿线始终是促进各民族团结、交流的纽带。长城还有许多有待于调查研究的问题,有许多需要研究的未解之谜。保护、研究、利用长城是我们面对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应负的责任。”苏栓斌说道。
山西晚报记者 赵丽娜
(责编:李琳)
曲堤的历史文化非常悠久深厚,它的开发要比窦庄早得多,尤其古代曲堤的历史地位社会影响,都要比窦庄大得多。曲堤村先后名少水皋、诸侯小国、端氏聚或端氏崴、晋国都城、韩国小城、少曲城、端氏侯国及端氏县、东曲里与东曲邨,近代定名曲堤村,又称曲堤古城。
走长城,话长城。日前,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山西晚报社共同推出的长城精神提炼总结——“游山西·读历史”全媒体宣介活动走进忻州市宁武县、神池县,追寻山西长城的6个核心展示园之一——老牛湾—丫角山的延伸地带,走访长城,记录长城内外的美好风光和
宁武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新增确诊病例的通告(2022年第5号)10月4日,宁武县初筛阳性病例(病例1)经专家研判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轻型)。10月5日,又新增1例确诊病例(轻型),系病例1的妻子,在集中隔离管控人员中发现。病例2轨迹
3月26日,宁武县召开干部大会。忻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郭奔胜出席会议并讲话。忻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东云宣布省委、市委决定:高建文同志任宁武县委书记;侯俊生同志不再担任宁武县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侯俊生主持会议并讲
山西画报宁武讯(贾志永 曹青燕 张艳)4月29日上午,宁武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县人民剧院胜利闭幕。上午7:30,宁武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本次会议应出席代表171人,实出席代表1
4月14日,宁武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召开。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田贺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苏栓斌、魏峥嵘、闫凯亮、李文斌及县人大常委会全体委员出席会议。县政府各工作部门负责人,各乡(镇)乡(镇)长,不是常委会委员的乡(镇)人大主席列席会议
台州的椒江区,千年前开埠。一度是商贾之地。走在椒江老城区,会让人有种时空穿梭,异域旅游的错乱感。先是东山上的明代抗倭烽火台遗迹。又是古城墙東門尚在。可惜古城墙尚有丈余,故東門尚在,却没加以开发,任其埋藏在杂草之下。从老城区走过,清朝时期老房
金华的乡村各有特色,韵味十足,历史沉淀下来的底蕴吸引了多少人欣然前往。那么到金华来一趟乡村游,有哪些好去处呢?来看看旅游君对金华乡村游推荐吧。金华文旅丨沉浸式游玩攻略㊼莲廉文化馆据《开化周氏族谱》记载,开化村为《爱莲说》作者、北宋文学家周敦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15日讯15日清晨,武汉地铁集团质量安全监察部工程师刘伟来到12号线科普公园站,超大直径盾构机“江城卓越号”正在地下掘进,穿越长江,到现场查看施工质量和进度是他每天的工作内容之一。刘伟(右)在地铁12号线科普公园站检
老黄州记忆,千年古黄州,穿越千年看黄州(图文)黄冈王建新 书法家、画家,从事书法教育,王建新擅长写楷书、行书和行草书,擅长画梅兰竹菊、山水画、葡萄,有“鄂东一枝梅”和“画梅高手”之誉,王建新已5次举办个人书画展,出版了《王建新书画选》,书画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瑰丽的神话给河南安阳这个七朝古都插上了一对翅膀,穿越千年的飞翔之梦!如今的安阳已经形成了集航空研发、飞机制造、飞机维修、航空旅游及航空体育赛事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四大千亿级产业成为安阳经济发展
大河网讯(记者 朱丽文 赵檬)9月26日,“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开封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重点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封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就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上,中共开封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李湘豫介绍,文化旅游资源是开封最大的
中国七大古都,河南有三个,八朝古都开封,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厚重的历史文化,赋予了开封古城底韵悠长的内涵,在北宋时期,东京开封更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直到今天,开封依然是很多人喜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在开封有一个大型实景公园,重现了北宋时期
湖北日报讯(记者戴辉、通讯员王冰雪、张科)曼妙歌舞展现盛唐风采、书法家挥毫李白诗句、20多道湖北的美食让人垂涎欲滴……7月27日,来自全国高速服务区行业的300名专家、嘉宾赴福银高速公路安陆服务区“打卡”。前一天,他们参加首次在武汉举办、由
一阵北风落下一场雪,悠悠青弋江畔,一座古城尽显芜湖冬日的分外雅致。2020年12月31日,芜湖古城正式开放,由米市街、薪市街、花街、河鲀巷、打铜巷、鱼市街等百余条街巷组成的商业区域,生动描绘着芜湖人民曾经的生活图景,在芜湖市镜湖区树立了一座